黄帝内经 · 灵枢 · 本神

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于其淫逸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气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哀悲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而不收。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
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是一本古代中国重要的医学文献,它详细讨论了精神、气血等与五脏(肝、脾、心、肺、肾)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不仅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部经典文献在中医的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的成书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作者为黄帝与岐伯的对话记录,这些内容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整理,形成了后世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典籍之一,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倡导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对精神、气血等方面的论述,反映了古代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书中强调“血脉、营气、精神”是藏匿于五脏之中的,而当这些精气出现偏离时,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这种思想表明了《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依赖于五脏功能的正常运行。此外,该文献还提出了“德气生精神”的概念,强调人的精神活动需要内在道德力量的支持,这对于今天人们追求心理健康仍有借鉴意义。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关于“天之罪,与人过”的观点,启示了现代医疗实践中应关注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在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基因、饮食、环境、生活方式等。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帝内经》的思想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认识疾病的视角,并启发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考虑更多可能的因素。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实践中,《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脉诊和针灸治疗中。通过对脉搏和经络的观察和分析,医生能够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发展变化,从而指导针灸和其他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这一实践方法体现了《黄帝内经》理论在传统中医领域的实际影响力和生命力。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是一部涵盖了丰富医学知识和深刻人文关怀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在当时影响了中国的医学实践,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面对现代生活的各种挑战时,了解《黄帝内经》的智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健康的本质,并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寻找到更加全面的治疗方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