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灵枢 · 卫气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窃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歧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
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中,标在背输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颃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石者,绝而正之,虚者,引而起之。请言气街,胸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卫气”篇章,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此篇不仅深入阐述了卫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还对后世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将介绍这一部分内容:

  1. 五脏六腑与卫气的关系
  • 五脏的功能:在《黄帝内经》中,五脏分别负责精神、魂魄的储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 六腑的功能:六腑则主要负责接受水谷并转化为可以滋养身体的精微物质。
  • 五脏与六腑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脏之气入于六腑,而六腑之气又外络于肢节。这表示五脏与六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健康。
  1. 卫气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 卫气的生理功能:卫气是人体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它负责保护身体免受外界邪气的侵袭,同时也是体内阳气的代表。
  • 卫气的正常运作:当卫气正常运行时,它能确保阴阳的协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稳定。
  • 卫气异常的情况:若卫气运行不畅,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浮气不循经即为卫气失调的表现之一,此时应通过调理来恢复其正常运行。
  1. 阴阳相随与外内相贯的理论
  • 阴阳相随的原理:阴阳作为中医哲学的核心概念,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人体的动态平衡。
  • 外内相贯的意义:这种内外贯通的概念表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与外部环境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卫气”篇章不仅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理解古代中医学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卫气的深入探讨,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