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如佳人,会晤良亦难。
畴昔相与娱,误作容易看。
何如费倾结,欲语不可殚。
云间金背蟆,爱惜白玉盘。
宁受妒妇欺,不借俗世观。
坐令四中秋,雨滴梧桐寒。
人情重今夕,吴瓶藓花干。
亦知月不老,终当出林端。
岂无三百钱,醉此素所欢。
举杯吞寒光,流入诗脾肝。
令我书传香,一洗儒生酸。
中秋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雨”是宋代诗人方回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
-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诗的作者是宋代的方回,字万里,号虚谷,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他的生平颇为坎坷,曾经历过宋朝的灭亡和元朝的建立。方回的仕途经历丰富,从科举登第到担任严州知府,再到建德路总管等职务。
- 创作时间: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现存资料并未明确指出,但考虑到宋理宗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方回才离开家乡,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晚年或归隐期间所作。
- 诗歌内容
- 开篇描绘:“瘴疠干戈脱此生,一隅略见旧承平。”首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战乱年代的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瘴疠象征着疾病,干戈则是战争的象征,两者结合反映了诗人对于过去动荡不安生活的感慨。
- 主题阐述:接下来的“上元灯火中秋月,但苦人心不肯晴”则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节夜晚景象的描写,以及他内心对于节日气氛的期待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这里的“灯火”和“月光”都是中秋节的传统元素,但诗人用它们来反衬内心的不快乐。
-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选择极具匠心,如“中秋雨”这一特定节日的自然现象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反映出诗人对传统节日的深刻感受和独到见解。
- 语言简练:整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不失韵味,通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了中秋节夜的景象及其引发的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体现了古典诗词中“意在言外”的艺术魅力。
《中秋雨》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