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历光黄岭百寻,悲伤仆马在岖嵚。
却思前日山行苦,未比今朝车辙深。
恐转春风成猛雨,喜逢寒色阁轻阴。
荒陂杳杳无人语,坐拥华貂只苦吟。
淮西道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淮西道中》是宋朝诗人郑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淮西道中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解析:
作者简介: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安州安陆人。他出身商籍,祖辈经商于湖北安陆,因此有较多机会接触并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郑獬少年时期即展现出过人的文词才思,宋皇祐壬辰科举中状元,成为进士第一,其诗词作品广受当时文人墨客赞誉。
诗歌原文与赏析:
- 诗的开头“夹道柳梢长,竹桥风影凉”,通过描写夹道两旁杨柳的繁茂以及竹桥下微风带来的清凉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美的意境。
- “行人残照里,归路白云旁”,这里以行人在落日余晖中的归途,以及远处白云作为背景,进一步衬托出旅途的宁静和美好。
- “泉浅带土味,岩深闻草香”,通过对泉水浅淡、带有泥土气息的描述,以及在岩石深处闻到草本植物清新香气的描绘,生动地勾勒出了乡村特有的生态环境。
- “到家花已尽,杏颊拥枝黄”,最后一句以回家所见的凋零花朵和家中杏树下孩童嬉戏的情景,结束了对旅途景色的描绘,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主题思想:
- 《淮西道中》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之美,更深层次地体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自然和谐美的赞美。通过对家乡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淮西道中》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文化价值的佳作。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将自然美与人文情怀融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