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鞍山

足历黄州百叠山,更无平地只冈峦。
物皆枯槁非人世,石最崔嵬是马鞍。
畏日流金红艳艳,乱沙堆雪白漫漫。
崎岖出尽聊休息,喜有松声六月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马鞍山》是明代诗人江源的作品。这首诗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自然意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过马鞍山》中,诗人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将马鞍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山势的刻画、树木的描述以及动植物的比喻等手法,展现了马鞍山的雄伟与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之情。

诗人通过对马鞍山石磴攀援的描写,表现了登山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昨过牛栏今马鞍,崚嶒石磴费攀援”这两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马鞍山陡峭的山势和崎岖的石阶,使人能够感受到攀登时的不易。

诗中的深林蔽日和古木生风描绘了马鞍山森林茂密的景象。”深林蔽日晴犹湿,古木生风夏亦寒”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勃勃,还通过天气的变化,增加了场景的立体感和动态美。

诗人对击揖长淮如昨梦和登山全楚是奇观的描绘,进一步凸显了马鞍山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岩前少憩停车看,爱杀松阴五里村”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欣赏山水美景之余,也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过马鞍山》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诗人在描述自然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种情感的投射使得诗歌更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意味。

《过马鞍山》不仅是明代诗人江源的杰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还能体会到他们对于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