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累圆实大于瓜,想见移根博望槎。 三百馀篇谁识此,世间宁复有张华。
《波罗蜜果》是宋朝诗人方信孺的作品之一。
《波罗蜜果》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理解。诗中不仅描绘了波罗蜜果的外形特征,更通过这种果实来比喻人生中的苦难与挑战,以及通过困难达到的精神升华。
【注释】 1. 波罗蜜:梵语的音译,意为佛果。 2. 博望槎:即槎木,相传为东汉初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所乘之木船(见《汉书·张骞传》)。 3. 三百馀篇:指汉代东方朔所著辞赋三十馀篇。 4. 张华:晋代文学家,有《翰林诗》。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以博望槎作比喻,赞美了波罗蜜果之大、之美。 诗的前两句写波罗蜜果大而圆实。诗人用“累累”来修饰,突出了果实多而且大的特点
【注释】 1. 波罗蜜:梵语的音译,又称多摩栗多、木密。是一种水果。 2. 南海庙前:指海南岛的南山文化旅游区,有一座“南海大佛”像,相传是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所建。 3. 灵根: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本源,即“因”,而一切事物的“因”又都来源于“果”。“灵根”指佛教中所说的“因果”关系。 4. 西域:指古时中国西部的地区。 5. 扶疏:形容树木枝叶繁茂。 6. 青盖:古代帝王车舆上的伞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