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庙前波罗蜜,灵根元自西域持。扶疏耸拔如青盖,结为硕果何累累。
金刀剖之索蜜渍,一片入口沉疴离。我闻楚王渡江得萍实,剖而食之甜如蜜。
当初不是儿童谣,孔子纵圣焉能识。波罗虽珍谁汝嘉,年年结果不开花。
想当移来天上槎,曾否见识于张华。波罗蜜,波罗蜜,伊谁作贡献皇家。
【注释】
- 波罗蜜:梵语的音译,又称多摩栗多、木密。是一种水果。
- 南海庙前:指海南岛的南山文化旅游区,有一座“南海大佛”像,相传是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所建。
- 灵根: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本源,即“因”,而一切事物的“因”又都来源于“果”。“灵根”指佛教中所说的“因果”关系。
- 西域:指古时中国西部的地区。
- 扶疏:形容树木枝叶繁茂。
- 青盖:古代帝王车舆上的伞盖。此处指果实的形状。
- 硕果:大果实。
- 金刀:用金做成的刀。
- 索蜜渍:用蜜汁浸泡。
- 一片入口沉疴离:一片吃下去可以治愈重病。疴,疾病;沉疴,重病;离,离开。
- 我闻楚王渡江得萍实:我听说楚怀王渡过长江时得到了一颗萍实,剖开来吃了,觉得味道甜蜜。
- 当初不是儿童谣:当初并不是因为儿童们的童谣才认识这种植物。
- 孔子纵圣焉能识:孔子虽然圣人,但也不可能认识它。
- 波罗虽珍谁汝嘉:虽然这种树很珍贵,但它是谁种的呢?
- 年年结果不开花:每年结出果实而不开花。
- 想当移来天上槎:想大概是从天上移来的。槎,同“槎”,古代传说天河上有三条船,一条载着木材,一条载着粮食,另一条载着仙草和果树。
- 曾否见识于张华:曾经有没有见过张华(张华字华容,西晋人,曾任尚书郎、秘书监等职)?
- 波罗蜜、波罗蜜:即上文中的“波罗蜜”。
【赏析】
这首诗以咏物诗的形式,赞美了海南岛上的一棵奇树。诗人通过对这棵奇树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海外奇物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包容态度。全诗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富有哲理,给人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