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之形如扑满,铜鼓之声响春雷。
旧闻俚僚铸为此,虾蟆十二栖周回。
又闻小儿见蛙怪,蛮酋荒冢中悲啼。
阴风昼雨作光怪,乘涛鼓浪天昏迷。
镇海将军闻之怒,叱令小鬼为护持。
海不扬波在今日,坐见万国来航梯。
【译文】
铜鼓的形状像扑满,它的声响就像春雷。
传说旧时俚僚铸造铜鼓,十二只虾蟆在四周栖息。
听说小孩看见青蛙怪,蛮族的酋长在荒冢中哭泣。
阴风吹雨作光怪,乘着巨浪鼓声天昏迷。
镇海将军听说此事后愤怒,命令小鬼为保护它。
如今海不扬波,万国来航都经过这里。
【注释】
(1)铜鼓:古代打击乐器名。
(2)形如扑满:形状像盛放东西的器具,此处比喻铜鼓的外形。
(3)响如春雷:声音响亮如同春雷。
(4)俚僚:古代南方少数民族。
(5)周回:围绕。
(6)见蛙怪:指看到青蛙变成怪物。
(7)蛮酋:指蛮族首领。
(8)光怪:指光华奇异。
(9)乘涛鼓浪:乘着海浪击鼓。
(10)坐见:坐着看着,形容时间很长。
(11)万国:众多国家。
【赏析】
这首诗以铜鼓为线索,描绘了铜鼓从制造到被毁的过程以及人们对铜鼓的喜爱和敬畏之情。首句“铜鼓之形如扑满”,将铜鼓的形状比作扑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铜鼓的外观特征。接着,诗人以“铜鼓之声响如春雷”为第二句,通过对比铜鼓的声响与春雷,进一步突出了铜鼓的震撼力和力量感。
第三句“旧闻俚僚铸为此,虾蟆十二栖周回”,诗人回忆起过去俚僚铸造铜鼓的情景,并巧妙地将铜鼓比作十二只虾蟆栖息在周围,既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又富有诗意。第四句“又闻小儿见蛙怪,蛮酋荒冢中悲啼”,诗人进一步拓展了铜鼓的象征意义,将铜鼓视为传说中的蛙怪,而蛮酋则在荒冢中为之悲啼。这一部分描绘了人们对于铜鼓的神秘感和敬畏之心。
接下来的几句“阴风昼雨作光怪,乘涛鼓浪天昏迷”,诗人以阴风和昼雨来描绘铜鼓发出的奇异光芒,并通过鼓浪来形容铜鼓的声音。这些细节描写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具体。
最后两句“镇海将军闻之怒,叱令小鬼为护持”和“海不扬波在今日,坐见万国来航梯”,则是诗人对铜鼓命运的感慨。镇海将军听闻铜鼓被毁的消息后愤怒不已,并命令守护铜鼓的小鬼为其保驾护航。然而,最终铜鼓并未受到保护,而是被毁于战火之中。尽管如此,如今的海域仍然平静如常,无数国家也纷纷前来参观游览。这一结尾揭示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