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岭寒青,冷泉凌乱催秋意。佩环声里。无限真珠碎。
叹我平生,识尽闲滋味。来闲地。为君一醉。万事浮云外。
点绛唇 · 其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 · 其五》是宋代词人张抡所作,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情与不舍。这首词以景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园林的画面,并通过“彩鸳戢羽”和“我为情多”等意象,展现了词人对爱人深沉情感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分离之苦的无奈与哀愁。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 作者简介
- 张抡:北宋著名词人,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他与晏殊有亲戚关系,是晏殊的第七子。在宣和年间曾出知潍州北海县,通判徐州,后官至户部尚书。
- 词风:张抡以其婉约词风著称,语言清丽,感情深沉。他的小令尤为人们传诵,尤负盛名。
作品原文
独上高楼,恨逐春草,江南千里。一溪绿水藏鸦影,万柳红桃照里。昼阑幽径,行乐迷芳气。云外一声何处起?听风声、乱落梧桐叶底。彩鸳戢翼,我为情多,秋千庭院,又过清明时。惆怅旧时花下约,空梦远山眉翠。回首夕阳江外路,望极归鸿天际。内容解析
- 孤独登楼:诗人独自一人登上高楼,内心的情感如同春天的草木般蔓延无尽,随着视线延伸到天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 离愁别绪:通过比喻春草连天去,传达了无尽的相思之情。”独上高楼”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 爱情的深沉与无奈:词人通过“彩鸳戢羽”和“我为情多”,展示了他对爱人深沉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因爱生愁的复杂心境。
- 时光易逝的感慨: “明朝征鞭,又将南陌垂杨折。自怜轻别,拚得音尘绝。杏子枝边,倚处阑干月。依前缺,去年时节,旧事无人说” 反映了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流逝的感伤。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词中通过描绘春日园林的景象,如“花满名园,万红千翠交相映”,营造出生机盎然的氛围,同时融入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 情感细腻:词人善于运用细腻的语言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抒情色彩。
- 意境深远: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动作和神态的刻画,营造了一种深沉而悠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的情感深度以及作品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 文化意义
- 反映宋代社会风貌:作为宋词的代表作品之一,《点绛唇 · 其五》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世界,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影响后世词风:张抡的《点绛唇 · 其五》以其婉约派的词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清新脱俗的词风,成为后世词人效仿的对象。
- 创作背景
- 登楼望远:词人在独自登上高楼之时,眺望远方,寄托了他的离愁别绪和无尽的思念。
- 离愁别绪:由于爱人离去,词人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悲伤与不舍。
- 春日景象:词中描绘了春日园林的美丽景色,但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寂寞与失落。
- 鉴赏评价
- 艺术价值:张抡的《点绛唇 · 其五》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被广泛赞誉。特别是其中“彩鸳戢羽”和“独上高楼”等句,已成为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 情感表达:该作品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 相关词作
- 张抡其他作品:除了《点绛唇 · 其五》,张抡还创作了不少其他词作,如《鹧鸪天·画堂朱户》和《清平乐·金风细细》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示了其高超的文学才华。
通过深入分析张抡的《点绛唇 · 其五》,不难发现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它不仅是宋代文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一经典词作的研究与解读,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还能够体会到古代文人对于情感世界的细腻描摹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