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舟古祠下,野饭就鱼羹。
坐听篙人说,行逢牵路平。
居民难问姓,溪鸭自呼名。
天目无由到,沿洄更几程。
苕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苕溪》是元初诗人戴表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颔联和颈联则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苕溪一带的清新隽秀的自然景物,尾联则是感慨“不厌桑麻”,抒发了诗人厌恶世俗、热爱自然的情趣。以下是对这一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 作者背景:《苕溪》的作者是元初著名诗人戴表元,字宾王,号剡源。他生活在南宋末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戴表元在官场中曾遭遇挫折,但他并未因此沉溺于俗世,反而更加专注于文学创作和艺术实践。
- 诗歌主题:《苕溪》这首诗通过生动的白描手法,展现了苕溪地区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艺术特色:戴表元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
- 历史文化意义:《苕溪》不仅是戴表元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研究宋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以及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
《苕溪》这首诗不仅仅是戴表元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对于喜爱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