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秋苗扫地尽,春苗破土出。
尚当积陈陈,那得有菜色。
不知终年耕,未了一日食。
守令民父母,贱士但俯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悯农》是宋代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农民在干旱无雨的环境下所遭受的苦境。此诗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悯农》不仅仅是一首诗作,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农民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封建时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该诗通过描述农民因旱灾而面临的巨大困境,展示了农民的艰辛与困苦。诗的前两句描述了由于长时间的干旱,稻田缺水导致秧苗枯死的现实情景,展现了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与绝望。而后两句则转向内心的挣扎和期待,农民们虽早已预见到冬季将会面临的饥饿问题,但现实却更加残酷,他们的生活似乎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循环。这种对比不仅突显了农民的苦难,也揭示了社会对农民困境的忽视与冷漠,使得这首诗具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悯农》还通过诗人自身的情感投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了自己对农民困境的关切和对不公现象的不满,这不仅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感悟的空间。通过这样的情感传达,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反思。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杨万里的《悯农》运用了朴素的语言和直观的形象,使得诗歌易于理解且充满画面感。这种表达方式不仅让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它能够跨越时代的限制,被后世的人们所理解和共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思考。

《悯农》作为一首反映农民苦难与期望的古诗,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研究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杨万里精湛的诗歌技艺,更能深入理解到诗人对于农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封建社会矛盾的揭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