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前舍后桑成林,锄垦不放青草侵。
东风满条新叶大,村家爱此轻黄金。
日暖春蚕大眠起,戢戢盈箱齐若指。
看蚕新妇夜不眠,蚕老登山满家喜。
阿姑嗔办缫车迟,小姑已催修织机。
杀鸡沽酒赛神福,今岁不怕寒无衣。
蚕妇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蚕妇词》是一首宋代诗人张俞创作的五言绝句,它通过养蚕为业的农妇入城卖丝的所见所感,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剥削与压迫。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作者背景:张俞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封建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现实,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
诗歌内容:诗中描述一个以养蚕为生的妇女,在城市的喧嚣中卖丝谋生。她目睹了社会的不公,感受到了自己生活的艰难。通过对比“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和“劳动者”的无衣无食,诗人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诗歌主题:诗的主题是对封建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对蚕妇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简洁明快地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诗人成功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蚕妇的遭遇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面貌。
历史意义:作为一首反映宋代社会现实的诗歌,《蚕妇词》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当时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它展示了诗人对于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评态度。
《蚕妇词》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也值得深入研究。通过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社会的风貌以及诗人对于这一时代的思考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