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之登乐俗亭

亭下寒流碧似天,亭边疏柳尚婵娟。
山林隐隐岷峰出,江路超超楚峡连。
对景宛然开画幅,放怀宜此醉金船。
嗟予望极终留恨,千里浓云与淡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静之登乐俗亭》是北宋诗人吕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吕陶,字元钧,号净德,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颇为坎坷,从进士到殿中侍御史,再到中书舍人等职,最后因政见与政治风波而失宠,流放至衡州居住。在失意之余,他仍不忘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诗词作品。
  2. 诗歌原文
    亭下寒流碧似天,
    亭边疏柳尚婵娟。
    山林隐隐岷峰出,
    江路超超楚峡连。
    对景宛然开画幅,
    放怀宜此醉金船。
    嗟予望极终留恨,
    千里浓云与淡烟。
  3. 诗歌鉴赏:吕陶通过《和静之登乐俗亭》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的感慨。在这首诗中,“亭下寒流碧似天,亭边疏柳尚婵娟”描绘了一幅静谧优美的画面,展现了乐俗亭周围自然环境的秀丽。“对景宛然开画幅,放怀宜此醉金船”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面对自然景色时的愉悦和忘我之情。然而,“嗟予望极终留恨,千里浓云与淡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或个人遭遇所致。
  4. 诗歌背景:该诗的创作时间为宋仁宗时期(1042年),地点位于四川梓州的乐俗亭。吕陶在此地登高望远,观赏四周的山色水光,并抒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5.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吕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景宛然开画幅”、“放怀宜此醉金船”,这些句子不仅生动描绘了乐俗亭周边的自然景观,而且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意境美。其次,诗中运用了多种韵律形式,包括平仄和押韵的使用,使得整首诗在朗读时更加悦耳动听。此外,吕陶还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其作品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静之登乐俗亭》作为北宋著名诗人吕陶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读者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