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慢 · 九日

桐敲露井,残照西窗人起。怅玉手、曾携乌纱,笑整风敧。水叶沉红,翠微云冷雁慵飞。楼高莫上,魂消正在,摇落江蓠。
走马断桥,玉台妆榭,罗帕香遗。叹人老、长安灯外,愁换秋衣。醉把茱萸,细看清泪湿芳枝。重阳重处,寒花怨蝶,新月东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慢·九日》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作。该作品以其简练而壮阔的风格,将边塞秋景与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此词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情思念,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最著名词人之一。他的一生短暂而传奇,以文才和诗词闻名于世。
  • 文学成就:纳兰性德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尤以词最为著称。他的词风清丽、感情真挚,被誉为“清真遗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词作鉴赏
  • 主题内容:《采桑子慢·九日》通过描绘秋日边塞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之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既包含了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也有对自己身处异地的感伤。
  • 艺术特色:纳兰性德在这首词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情感表达深沉而不失优雅。他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词既有视觉上的震撼,又有心灵上的触动。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此词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纳兰性德的词作无疑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学影响:纳兰性德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清初文人的审美情趣,也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借鉴。
  1. 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据记载,纳兰性德在此次旅行中创作了《采桑子慢·九日》。此行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他与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因此,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都融入了他的作品中。
  • 个人情感:作为一位多情的文人,纳兰性德的词作常常流露出他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独特感悟。这些情感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他的作品更加感人肺腑。

《采桑子慢·九日》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哲思的艺术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对于喜爱文学的朋友来说,阅读这部作品能够带来极大的审美享受和深刻的人生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