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庆老不值

惠远过溪应送陆,玉川入寺不逢曦。
夕阳半岭鸦栖树,拄杖寻山步步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庆老不值》是宋代诗人李邴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访友不遇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李邴(992年—1059年),字次仙,北宋诗人、画家,世称“李西台”。他出生于四川梓州,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与苏轼、黄庭坚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李邴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其诗风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原文赏析:李邴的《访庆老不值》中,“惠远过溪应送陆,玉川入寺不逢曦”描绘了诗人在访友途中所遇到的景致和心情。这句话中的“惠远”指代的是友人,“过溪”暗示着旅途的艰辛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而“玉川入寺”则可能是指诗人心中的某种追求或理想,但“不逢曦”表达了一种失落和无奈。

  3. 创作背景:李邴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中也有所体现。据史料记载,李邴曾在四川梓州的庆寿寺居住,并在此地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朋友有的离去,有的重逢,使得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贵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因此,在《访庆老不值》一诗中,诗人通过描写访友的场景,抒发了自己对于友情的珍视和人生的感悟,这也是他创作此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访庆老不值》不仅体现了李邴深邃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