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门祖軷绮筵张,举白无由诉羽觞。
石室紬书勤亦至,金貂换酒醉何妨。
瓮间吏部宁须问,席上车公不可忘。
应念朝来犹眊氉,解酲谁用蔗为浆。
劝石集贤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劝石集贤饮》是宋代诗人李宗谔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的介绍:
- 作者简介:
- 李宗谔,字昌武,深州省饶阳人,李昉之子。生于宋太祖乾德二年,卒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五月,年四十九岁。七岁能属文,耻以父任得官,独由乡举第进士,授校书郎,又献文自荐,迁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真宗时,累拜右谏议大夫。他的文学成就包括著有文集六十卷,内外制三十卷,预修太宗实录、续通典,又作家传谈录,均并行于世。
作品原文及鉴赏:《劝石集贤饮》通过描写都门祖軷的繁华绮筵与宴席上的欢愉场景,抒发了诗人在酒醉之际对仕途的淡然与超脱。诗句“都门祖軷绮筵张”描绘了都城之中豪华宴会的场景,“举白无由诉羽觞”则表达了因身份地位而不得畅饮的痛苦。“石室紬书勤亦至,金貂换酒醉何妨”展示了诗人虽身处富贵却仍坚持读书治学的精神,“瓮间吏部宁须问,席上车公不可忘”则是诗人对官场的清醒认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些曾对自己有所帮助的恩人和权力。整体上,这首诗既表现了个人对于名利看淡的态度,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儒雅风度。
主题与思想:
- 诗歌通过对酒会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世俗繁华的态度,以及他们在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需求。
- 通过对比“勤亦至”的勤奋学习与“醉何妨”的放纵享乐,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道德修养和物质享受之间矛盾的思考。
- 体现了李宗谔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对朝政的关注,即使在享受奢华之余,也不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用词考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对宴会的描写逐步展开主题思想,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 情感丰富,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展现了诗人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李宗谔的《劝石集贤饮》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通过阅读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