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

云根秀出碧芙蓉,烟晃霞飞瑞霭中。
地脉九枝龙奋蛰,天河一派练横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崆峒山》是明代诗人唐龙所作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内容上,《登崆峒山》通过描绘甘肃平凉市西的崆峒山之景,展现了其雄伟壮丽的自然风貌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诗中“西北崆峒山势雄”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气势磅礴的画面之中,紧接着的描述如“灵泉涧引昆仑滴”与“灏气光含青海风”,不仅生动刻画了崆峒山的自然景观,更赋予了其一种超然脱俗的意境。

从艺术手法上看,《登崆峒山》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和比喻手法。例如,诗中的“松如‘龙斗’”与“石似‘兽奔’”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的松树与石头,也寓意着山中生物的生机勃勃与不羁自由。此外,尾联中通过“桃花满谷”的描绘,更是将自然的美景与人文的气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考虑,《登崆峒山》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崆峒山作为古代名山之一,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曾游历此地并进行赋诗。因此,唐龙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当地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这些历史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登崆峒山》是唐代诗人唐龙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后世的赞誉,更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登崆峒山》的研究,人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