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熙怡亭

齐山翠微青天外,西邻还云修竹里。
不如道人熙怡亭,巍然迥出青溪水。
云谁穷高视千里,亦不沮洳埋蓬藟。
清晨门外千家供,落日香销一禅几。
欲知道人熙怡乐,泛舟偏向江淮舣。
游人莫问老夫名,聊咏春红与秋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熙怡亭》是宋代诗人沈辽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沈辽字叡达,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以兄任入官,曾历任寿州酒税、审官西院主簿、监明州市舶司及杭州军资库等职。宋熙宁间,因事下狱流永州,徙池州,筑室齐山名“云巢”,杜门不出。工文章,雄奇峭丽;尤长歌诗,趣操高爽。
  2. 诗词原文
    齐山翠微青天外,西邻还云脩竹里。
    不如道人熙怡亭,巍然迥出青溪水。
    云谁穷高视千里,亦不沮洳埋蓬藟。
    清晨门外千家供,落日香销一禅几。
    欲知道人熙怡乐,泛舟偏向江淮舣。
    游人莫问老夫名,聊咏春红与秋紫。
  3. 诗词鉴赏:《题熙怡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首句“齐山翠微青天外”描绘了齐山在蓝天白云下的壮丽景象,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受。接着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作者心中的宁静与超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对文人心态的影响。诗中多次提及“道人熙怡亭”,暗示了这个景点在文人眼中的重要地位。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尘世喧嚣,寻找心灵宁静的愿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沈辽诗歌的艺术特色。
  4. 创作背景:沈辽的创作背景与他个人的遭遇密切相关。他在宋熙宁年间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风波,包括被下狱和流放等事件。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起伏和无常,也让他更加珍视生活中的每一刻美好。这种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5.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它不仅是沈辽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题熙怡亭》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沈辽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总结。它通过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宋代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