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行

柳塘有狂士,酒阑好击鼓。殷出黄金骨里泪,掺出白玉心中苦。
此苦知为何人家,寒宵心事乱如麻。岑牟肯戴红槿帽,蹀足不数渔阳檛。
翻手作春杏开早,覆手秋风叶如扫。开元天子是天工,那知尘起长安道。
我今击鼓一声高彻天,击鼓二声深彻泉。天上拂开白日路,地锁掣断如飞烟。
豺狼闻之脑门裂,狐鼠粉碎臭满穴。惟有苍鳞火鬣双虬龙,籋云轰雷雨骚屑。
青天洗出古时青,日月洗出古时明。百谷草木催发生,鸾凤亦作箫韶鸣。
走上半空望五岳,插天截海蟠金城。我皇无为人自宁,此时方表鼓中声,写作柳塘击鼓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击鼓行》是一部源自古代中国,特别是《诗经》中的诗歌作品。这部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品背景
  • 作者与来源:《击鼓行》是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邶风》中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主人公被迫从军南征,调停陈、宋两国关系,长期不得归家而怀念家乡亲人的深刻感受。这一主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展示了个人在国家大事面前所承受的压力和无奈。
  • 时代背景:据《毛诗序》记载,此诗创作于春秋初年,当时卫国发生内乱,州吁杀死了卫桓公,自立为君。之后,他联合陈国、宋国共同侵略郑国。这首诗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一个从军的战士之口,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政治动荡的不满。
  1. 诗歌内容
  • 诗歌主题:《击鼓行》通过对一个士兵的描写,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个人命运与社会大义之间的冲突。诗中的士兵虽然被派往前线,但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人的挂念。这种情感的抒发,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和共鸣性。
  • 具体诗句:《诗经·国风·邶·击鼓》中“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辛劳。这些诗句不仅体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和道德问题。
  1. 文化价值
  • 历史意义:通过对《击鼓行》及其所属时代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族精神。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研究先秦至汉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文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 艺术特色:《击鼓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歌采用了直白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其次,诗歌的结构紧凑,每一段都紧扣中心,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节奏感;最后,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巧妙地引入了人物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文学影响
  • 后世评价:《击鼓行》自诞生以来,受到了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广泛的赞誉。许多研究者认为,这首诗不仅是《诗经》中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的创作,成为研究古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 现代传承:尽管历经千年,但《击鼓行》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这部作品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击鼓行》作为《诗经》中的一部作品,不仅在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还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