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 雨中再赋牡丹

云绕花屏,天横练带,画堂三月初三。斜风细雨,罗幕护轻寒。无数天香国色,枝枝带、洛浦嵩山。烧红烛,吞星□日,光射九霞冠。
仙宫,深几许,黄莺问道,紫燕窥帘。似太真姊妹,半醒微酣。须信生来富贵,何曾在、草舍茅庵。皇州近,扁舟载去,春色冠东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满庭芳·雨中再赋牡丹》是汪莘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在雨中再次欣赏牡丹时的感受和景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云绕花屏,天横练带,画堂三月初三。斜风细雨,罗幕护轻寒。无数天香国色,枝枝带、洛浦嵩山。烧红烛,吞星日,光射九霞冠。仙宫,深几许,黄莺问道,紫燕窥帘。似太真姊妹,半醒微酣。须信生来富贵,何曾在、草舍茅庵。皇州近,扁舟载去,春色冠东南。

  2. 诗歌鉴赏

  • 画面描绘:《满庭芳·雨中再赋牡丹》通过丰富的视觉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诗中描述了“云绕花屏”和“天横练带”,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同时,通过对“画堂三月初三”的描写,增加了场景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 情感表达:汪莘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抒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富贵的追求。诗中的“须信生来富贵”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命运的肯定与自信。
  • 艺术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牡丹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例如,将牡丹比作“洛浦嵩山”,不仅突出了其美丽,还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重。
  • 哲理思考:通过描写牡丹的盛开,诗人似乎在思考生命的短暂与富贵的无常。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文化背景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达到了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作品常常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 牡丹作为中国传统的花中之王,不仅是富贵的象征,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汪莘作为一位布衣诗人,他的诗词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1. 艺术价值
  • 《满庭芳·雨中再赋牡丹》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示了宋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自然主题。

《满庭芳·雨中再赋牡丹》不仅是一部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词的魅力和文化价值,也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