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楼春 · 瘦筇倦作登高去

瘦筇倦作登高去,却怕黄花相尔汝。岭头拭目望龙安,更在云烟遮断处。
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纪柱。谢公直是爱东山,毕竟东山留不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楼春·瘦筇倦作登高去》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幼安,自号稼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和词人。他出生于山东历城,一生力主抗金,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抗敌之策。
  1. 创作背景
  • 《玉楼春·瘦筇倦作登高去》的创作背景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在南宋时期,国家处于金兵威胁之下,辛弃疾积极参与抗金斗争,并在政治上遭遇挫折。这首词可能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种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感慨。
  1. 诗词原文
    瘦筇倦作登高去。却怕黄花相尔汝。岭头拭目望龙安,更在云烟遮断处。
    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纪柱。谢公直是爱东山,毕竟东山留不住。

  2. 诗句解析

  • “瘦筇”指的是一种轻便的登山工具,象征着辛弃疾本人虽身在官场却仍怀有归隐之意。“倦作登高去”表达了他对频繁政治活动的厌倦。“却怕黄花相尔汝”中的“黄花”通常指菊花,这里可能暗指秋天,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1. 情感寄托
  • 词中的“岭头拭目望龙安”,表达了辛弃疾在高处远眺,期望看到龙安(今湖北武汉)的安定景象。“更在云烟遮断处”则描绘了他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1. 文化影响
  • 《玉楼春·瘦筇倦作登高去》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不仅展现了辛弃疾豪放、深沉的诗风,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历史人物的借喻。

《玉楼春·瘦筇倦作登高去》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更是一幅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艺术画作。通过欣赏这首词,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思想,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解

玉楼春:词牌名。《花间集》顾夐(xiòng)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句,又有「柳映玉楼春日晚」句,《尊前集》欧阳炯词起句有「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又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楼上醉和春色寝」句,取为调名。李煜词名《惜春容》,朱希真词名《西湖曲》,康与之词名《玉楼春令》,《高丽史·乐志》词名《归朝欢令》。《尊前集》注「大石调」,又「双调」。《乐章集》注「大石调」,又「林钟商调」,皆李煜词体也。《乐章集》又有仙吕调词,与各家平仄不同。宋人习于将《玉楼春》与《木兰花》两调相混,二者当各有音谱,而在体制上却皆为七言八句之仄韵。《玉楼春》前后阕起句为仄起式,而《木兰花》前后阕起句为平起式。自李煜《玉楼春》前后阕起句为平起式后,遂在体制上将两调相混。晏殊词集之《木兰花》与《玉楼春》体制皆同李煜词,此体为宋人通用,作者甚多。以顾夐词《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为正体,双调五十六字,前后阕各四句三仄韵。另有双调五十六字,前阕四句三仄韵,后阕四句两仄韵等变体。此调体制形似七言仄韵体诗,然格律与诗体迥异。此调因仄声韵较密,且有四个仄起律句,因而声情较为沉重压抑,适于表达沉闷、惆怅、感怀之情。

龙安:宋·陈文蔚《克斋集·卷十七》有《公美约同游龙安寺,僧留小饮,归途一绝》,诗云:「几年无便到招提,沙路徐行趁碧溪。花竹禅房成小款,笑谈不觉到斜西。」稼轩《临江仙》词题亦有「仆留龙安萧寺」句,知龙安寺在铅(Yán)山境内。

落帽人: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咸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咨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八·〈湖广·荆州府·江陵县〉》:「龙山,在城西北十五里,桓温九日登高,孟嘉落帽处也。」

功纪柱:后汉马援征交趾,立铜柱二。《水经注·卷三十六·温水》引《林邑记》:「建武十九年,马援树两铜柱于象林南界,与西屠国分汉之南疆也。土人以之流寓,号曰『马流』,世称汉子孙也。」

「谢公直是爱东山,毕竟东山留不住」句:《南齐书·卷二十三·王俭传》:「俭尝谓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盖自比也。」《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谢安,字安石,……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屡违朝旨,高卧东山,……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及万废黜,安始有仕进志。……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尅捷。……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雅志未就,遂遇疾笃。」《晋书·卷八十一·〈桓宣传·(族子)桓伊传〉》:「(桓)伊字叔夏,……性谦素,……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时谢安女婿王国宝专利无检行,安恶其为人,每抑制之。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会稽王道子昏醟(yòng)尤甚,惟狎昵谄邪,于是国宝谗谀之计稍行于主相之间。而好利险诐之徒,以安功名盛极,而构会之,嫌隙遂成。帝召伊饮宴,安侍坐。帝命伊吹笛。伊即吹为一弄,乃放笛云:『臣于筝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韵合歌管,请以筝歌,并请一吹笛人。』……伊便抚筝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