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 赋梅雪

怪底寒梅,一枝雪里,直恁愁绝。问讯无言,依稀似妒,天上飞英白。江山一夜,琼瑶万顷,此段如何妒得。细看来,风流添得,自家越样标格。
晚来楼上,对花临镜,学作半妆宫额。着意争妍,那知却有,人妒花颜色。无情休问,许多般事,且自访梅踏雪。待行过溪桥,夜半更邀素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永遇乐 · 赋梅雪”是南宋词人周草窗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与孤独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创作背景
  • “永遇乐”原为宋代大曲名,后演变为词牌名,具有丰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
  • 周草窗在作品中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和对当时执政者屈辱求和的谴责。
  1. 内容分析
  • “怪底寒梅,一枝雪里,直恁愁绝。”描述了梅花在寒冷中的傲骨,以及词人由此引发的深刻感触。
  • “问讯无言,依稀似妒,天上飞英白。”通过询问梅花无声的态度和对洁白梅花的羡慕,展现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情感复杂性。
  • “江山一夜,琼瑶万顷,此段如何妒得。”形象地描绘了大雪覆盖江山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独立风雪、超越世俗的赞美。
  1. 艺术特色
  • 该词以梅花为载体,通过对梅花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文化自信。

“永遇乐 · 赋梅雪”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精美画作。它体现了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自觉,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解

永遇乐(lè):词牌名。南宋·周草窗《天基节乐次》:「乐奏夹钟宫,第五盏,觱篥(bì lì)起《永遇乐慢》。」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仄韵者始自北宋,《乐章集》注「林钟商」。晁无咎词名《消息》,自注「越调」。清·毛稚黄《填词名解》云:「《永遇乐》,歇拍调也。唐杜秘书工小词,邻家有小女名酥香,凡才人歌曲悉能吟讽,尤喜杜词,遂成逾墙之好。后为仆所诉,杜竟流河朔。临行,述《永遇乐》词决别,女持纸三唱而死。第未知此调,创自杜与否。」所引故事不可考;大抵创自唐之中叶。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晁无咎《消息》注云:「自过腔,即越调《永遇乐》。」是此词又为越调也。兹以苏、辛词为准。一百四字,前后阕各四仄韵。平韵者始自南宋,陈允平创为之。

直恁:王诏校刊本及《六十家词》本俱作「只恁」。

江山:王诏校刊本及《六十家词》本俱作「江上」。

此段:宋人常语,犹言「此」。如杨诚斋《钓雪舟中霜夜望月》诗:「更约梅花作渠伴,中秋不是欠此段。」陆放翁《书适》诗:「此段家风君试看,京尘扑帽独何欤。」《读道书》诗:「安得葛与陶,相从明此段。」

晚来:四卷本丁集作「晓来」。

半妆:《南史·卷十二·〈后妃列传·梁元帝徐妃传〉》:「元帝徐妃讳昭佩,东海郯人也。……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

宫额:广信书院本、王诏校刊本及《六十家词》本俱脱「宫」字,玆从四卷本丁集及四印斋本。《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杂五行书》曰:『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