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与之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瓦。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
卜算子 · 用《庄》语
介绍
《卜算子·用庄语》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以下是关于此词的详细介绍:
- 作品背景:《卜算子·用庄语》出自宋代辛弃疾之手,这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词作品。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将庄子的哲学思想融入诗中,展现了对自然的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该词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的追求。
- 艺术特色: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其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江海任虚舟,风雨从飘瓦”等,展现了自然界的宏大与变幻莫测。此外,通过使用比喻手法,如将自己比作牛或马,以及人名受到不辞的态度,表达了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这种对比和象征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 主题思想:《卜算子·用庄语》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时,应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顺其自然地面对一切,从而实现内心的宁静与自我超越。同时,该词也反映了诗人对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的追求。
《卜算子·用庄语》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和深远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更传达了一种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认识,对于现代人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注解
卜算子:词牌名。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观光的绰号。骆观光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北宋时盛行此曲。明末清初·万红友《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湛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元 高拭词注「仙吕调」。苏东坡词有「缺月挂疏桐」句,名《缺月挂疏桐》。秦处度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句,名《百尺楼》。僧皎词有「目断楚天遥」句,名《楚天遥》。无名氏词有「蹙破眉峰碧」句,名《眉峰碧》。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阕四仄韵,后阕五仄韵。
「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句:《庄子·卷七·〈内篇·应帝王〉》:「有虞氏不及泰氏。唐·成子实疏:『有虞氏,舜也。泰氏,即太昊伏羲也。三皇之世,其俗淳和;五帝之时,其风浇。竞浇竞则运知而养物,淳和则存真而驭寓,不及之义,验此可知也。』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唐·成子实疏:『夫舜,包臧七义,要求士庶,以得百姓之心,未是忘怀,自合天下,故出于是非之域。亦有作臧字者。臧,善也。善于仁义,要求人心者也。』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唐·成子实疏:『徐徐,宽缓之容。于于,自得之貌。伏牺之时,淳风尚在,故外则安闲而徐缓,觉则欢娱而自得也。』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唐·成子实疏:『忘物我,遣是非,或马或牛,随人呼召。人兽尚且无主,何是非之有哉。』其知情信,唐·成子实疏:『率其真知,情无虚矫,故实信也。』其德甚真,唐·成子实疏:『以不德为德,德无所德,故不伪者也。』而未始入于非人。唐·成子实疏:『既率其情,其德不伪,故能超出心知之境,不入是非之域者也。』」我为马,四卷本丁集改作「吾为马」。
「人与之名受不辞」句:《庄子·卷十三·〈外篇·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江海任虚舟」句:《庄子·卷二十·〈外篇·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风雨从飘瓦。醉者乘车坠不伤,全得于天也」句:《庄子·卷十九·〈外篇·达生〉》:「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选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复雠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