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摇玉夜光浮,一舸玻璃凝不流。
若使过门相见了,千年风致一时休。
子猷访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子猷访戴”是一篇中国古代散文,出自《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晋朝文学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拜访戴逵的故事。该文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两位文人之间的交往情景,展示了他们深厚的友谊以及彼此间的尊重和谦逊。文章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追求。
王徽之(323年-386年),字子猷,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画家,与当时的名士谢安、谢万等人交游甚密。他以其才华出众、行为潇洒而闻名于当时。尽管他的才华非凡,但他并不因此而自高自大,而是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这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戴逵(335年-409年)是东晋时期的另一位杰出人物,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他在书法和绘画领域有着很高的成就,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说新语·品藻》中记录的这段故事,描述了王徽之前往戴逵家中拜访时的情形。王徽之在拜访时表现出极高的礼貌和敬意,他对戴逵表示出极大的尊敬,甚至到了近乎失礼的程度。然而,戴逵并没有因此而生气或不满,反而更加欣赏王徽之的谦逊和真诚。这种尊重和谦逊的态度使得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得以加深,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子猷访戴’不仅是一篇描述个人友谊的佳作,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和生活哲学的作品。它通过王徽之和戴逵的故事,传达了儒家重视礼节和谦逊的传统美德。同时,这个故事也展示了古代文人在社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赏析
宋代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曾文清(几)《访戴图》诗:‘小艇相从本不期,剡中雪月并明时。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阴一段奇?’近岁豫章来子仪亦赋此诗:‘四山摇玉夜光浮,一舸玻璃凝不流。若使过门相见了,千年风致一时休。’末句实祖文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