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子声名千古香,几多遗爱在襄阳。
后来景行瞻先哲,善政丰碑共久长。
登拟岘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叔子声名千古香,几多遗爱在襄阳。
后来景行瞻先哲,善政丰碑共久长。
注释: - 登拟岘台:登上岘山,即襄阳。 - 叔子:指诸葛亮。 - 声名千古香:诸葛亮的名声在历史上流传了千百年,就像香气一样。 - 遗爱:遗留下来的恩惠或好处。 - 襄阳:现在的湖北省襄阳市,古时称为襄州,是诸葛亮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 景行:形容行为光明正大。 - 先哲:指前人的贤哲。 - 善政:好的政策。 - 丰碑:高大的石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诸葛亮的诗
【注释】 拟岘台:指登临的地点。 憔悴(cuì):形容身体消瘦,精神委顿。 菱歌断:形容菱叶枯黄,歌声不再。 翩翩:形容水鸟飞翔的样子。 倚阑哦五字:倚在栏杆上吟哦着五言诗。 【译文】 憔悴瘦弱的思乡客,登上了拟岘台。 一年又快到秋天,两鬓先白了。 菱叶枯黄歌声断,水鸟翩翩飞来了。 倚着栏杆吟哦着五言诗,别轻易回去啊。 赏析: 这首诗以拟岘台为题,描写诗人登台后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漂泊他乡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登临景色的古诗。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以及必要的关键词注释和赏析。 1. 登拟岘台:这是诗的开头,描述了诗人登上了拟岘台的情景。 2. 层台缥缈压城闉:描述的是拟岘台上的景色,"层台"指的是高耸的山台,"缥缈"意味着模糊、轻盈的样子,"压城闉"则是指山台仿佛要压到城中。 3. 倚杖来观浩荡春:诗人靠着手杖(杖)来到山上,看着春天的景色。"倚杖"是形象描绘
【注释】 拟岘台:诗人登临此台,感慨时事。拟:比照。岘山是古代名胜,相传晋人王粲登岘山而作《登楼赋》。 高台俯仰大江驰,南尽瓯闽树影微。 高台俯瞰长江奔腾,南边尽头是瓯闽地区,树木倒映水中模糊不清。 白草秋烟遗战骨,青天寒照落人衣。 秋日的草木被战争染白,苍凉的天空下飘落战士的衣衫。 襄阳耆旧心如昨,华表仙翁事即非。 襄阳的老人依然健在,但那些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已经过时了。 东望故园三百里
【注释】 拟:登临。 岘台:即襄阳城,位于湖北襄阳市。东晋大将王粲曾于此作《登楼赋》。岘山为汉水南岸名山,山上有“王粲楼”、“观鱼台”,故址在今襄阳市西北的樊城区。 东南胜:襄阳地处汉江之滨,东临长江。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刘备曾于建安十三年(208)在此筑垒自保,屯兵十万人,与曹操相持。三国时,诸葛亮也曾在襄阳一带屯兵,并建立营寨以备曹魏。所以襄阳被称为“荆州的门户”。 襄、楚:指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