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出云谷,看尽东南山。
吴越几往来,衡庐屡跻攀。
恨无璚瑶英,驻此冰雪颜。
有怀武夷仙,相期苍翠间。
武夷精舍十咏隐屏精舍
相关推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出答案要点。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写诗人游览武夷山精舍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先生出云谷,看尽东南山”点出了诗人游览武夷精舍的时间,地点,并交代了诗人游览的目的:游赏东南的名山胜景;颔联“吴越几往来,衡庐屡跻攀”,点明诗人的籍贯和游历之地。诗人自述因宦途失意而四处游历,而今又来到武夷
武夷精舍十咏隐屏精舍此身本无累,动静随所寓。 结庐在岩谷,自适山水趣。 朝来挹云气,日夕沐风露。 坐观天地心,讵忘仁智虑。 译文: 我本身没有束缚,无论是行动还是静止,都是随心所欲的。 我在山中建造了一间小茅屋,自己享受着山水的乐趣。 早晨我会吸一口新鲜的云雾,晚上我会感受着凉爽的微风和月光。 我坐着看着天空大地,我的心中并没有忘记仁爱与智慧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是武夷精舍十咏中的一首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它描绘了作者在山中与朋友们共同耕作、品茶、饮酒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本是山中人,归来山中友。”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之情。他曾经离开过这片山林,但最终还是回到了这里,成为了这里的一员。这里的“本”字表示原本的意思,而“来”字则表示返回。整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原本就是山中人,现在又回到了山中,成为了山中的一份子。
武夷精舍十咏 隐屏精舍 出处绍前哲,典型资后生。 虚堂悬青镜,视者心自明。 古人不难到,功用在力行。 缅怀朋簪盍,耿耿中夜情。 注释:这首诗是一首赞美武夷精舍的诗,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许。下面是对各句的解析: - “出处绍前哲,典型资后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行为和成就应该受到前人的启示和启发,成为后代学习的典范。 - “虚堂悬青镜,视者心自明。”:这句话的意思是
【注释】 武夷精舍,位于今福建省的武夷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讲学的地方,朱熹曾在这里讲学、著述。 岩前:指山崖前的峭壁。风入松:形容风吹动松树枝叶的声响。 谷口:指山涧的出口。泉漱石:泉水流过岩石的声音。 写之五弦琴:用“写”字暗喻弹奏五弦琴的手法。五弦琴是一种古琴,相传为伏羲所制,后来成为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乐器。 身在函丈席:指身在讲堂内。函丈,指大堂,古代用来接待贵宾的堂屋;丈,一尺合十寸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全诗共十四行,每行五字,押韵为“入声十一陌”。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描写的是武夷精舍的景象和诗人在此的心境。 第一句“落日郁苍烟”,描绘了夕阳下山峦的轮廓和色彩,给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感觉。这里的“郁苍烟”用来形容夕阳下的山峦,给人以神秘而壮丽的印象。 第二句“空山转寒碧”,进一步描绘了山峦的色彩和氛围。这里的“转寒碧”形容山峦在夕阳下显得更加寒冷而深邃
【注释】: 1. 当年跨鹤翁 - 描述一位老者,他曾经骑着神鹤飞过。 2. 想在云深处 - 表示这位老者曾经想飞到云层之上。 3. 铁笛忽龙吟 - 形容铁制笛子发出的声音如同龙吟。 4. 万壑披霾雾 - 形容山谷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5. 遥知发天秘 - 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理解。 6. 踏破苍苔路 - 形容诗人行走在山林间,脚踏着青苔。 7. 吹与众仙闻 -
武夷精舍十咏·隐屏精舍 投辖出东溟,持竿归九曲。 溪翁来问讯,笑失双鬓绿。 潭边旧钓石,莹滑磨青玉。 竟日谩垂纶,忘机看鸥浴。 注释: 1. 投辖出东溟:放下马嚼子(古代车马用的饰物)到东海去。辖,马嚼子。溟,指大海。 2. 持竿归九曲:拿着钓竿回到九曲溪畔。 3. 溪翁来问讯:有个叫溪翁的人来打探消息。 4. 笑失双鬓绿:笑着笑着,两鬓已经变白了。 5. 潭边旧钓石:在潭边过去钓鱼的石头上。
武夷精舍十咏隐屏精舍摘茗,采摘茶叶。蜕仙岩,从仙人岩上摘取茶叶。汲水,取山泉水。潜虬穴,藏在龙的洞穴里。 旋然石上灶,在石头上做饭。轻泛瓯中雪,轻轻把茶水放入茶碗。清风已生腋,风已经吹到了腋下。芳味犹在舌,味道仍然留在舌头上。 什么时候划着小舟来。来此分馀啜,来这里喝剩下的茶水
【注释】 武夷精舍十咏 隐屏精舍溪回山路断,月白沙汀冷。 有人掀短篷,击棹歌声永。 闻之三叹息,涣然发深省。 归去万石滩,理我钓鱼艇。 【赏析】 《隐屏精舍》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第十首。全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幽远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向往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溪回山路断,月白沙汀冷。”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山水画面,溪水回绕在山路之中,月光洒在沙汀之上,显得格外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