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百亩桑,景略十具牛。
岂无子孙念,饱暖自可休。
种桑吾庐西,微径出南陌。
三月叶暗园,四月葚可摘。
戴胜枝上鸣,仓庚叶间飞。
飞鸣各自得,人生胡不归。
归家力农桑,慎莫愁贫贱。
婚嫁就比邻,死生长相见。
种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种桑》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种桑为题,不仅反映了当时种植桑树的民生大事,还展示了栽种桑树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以下是对《种桑》的详细介绍:
-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谢灵运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种桑》便是其中之一。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南朝宋时期,一个政治、文化相对活跃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可能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 诗歌内容
- 开头部分:诗歌开篇便提到种桑,这既是对农事活动的重视,也暗示了农业是国家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间六句描述:诗中的中间六句主要描述了种桑的过程及其意义。通过描绘种桑的情景,诗人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治理的责任。
- 结尾四句感慨:末尾四句则抒发了诗人对于栽种桑树仅仅只是治理永嘉的第一步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远见与思考。
- 艺术特色
- 语言质朴:尽管《种桑》采用了传统的五言形式,但诗人运用的语言却非常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修饰,使得诗歌更加贴近民间生活,易于理解。
- 典故使用:虽然诗歌中出现了一些典故,但这些典故都经过巧妙的运用,并没有显得晦涩难懂,反而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 社会价值
- 反映民生:《种桑》的创作背景表明,诗人关注着民生问题,通过诗歌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国家对民生的重视。
- 表达责任:诗中的从政责任感和对郡中事务的关心,展现了诗人作为一国之臣的职责和担当。
- 文化传承
- 传统题材:《种桑》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题材,通过这样的作品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古代诗人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转化为具有深刻意义的作品。
在了解了《种桑》的基本情况后,还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与种桑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陆游的《三山卜居今三十有三年矣屋陋甚而地有余数世·印累累》等。这些作品都涉及种植桑树这一主题,展现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对这一传统活动的观察和感悟。
通过对《种桑》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对民生的深刻关怀,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参与,以及他们如何运用传统文学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种桑》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