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可柰何,桑树百馀窠。
拙计不及此,瘠田谁种它。
绿荷供楚制,白苎入吴歌。
金谷虽佳丽,知谁所得多。
【译文】
无衣可奈何,桑树百余窠。
拙计不及此,瘠田谁种它。
绿荷供楚制,白苎入吴歌。
金谷虽佳丽,知谁所得多。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以桑树、荷花、白苎和金谷四物为题,分别咏叹其特点。
首句“种桑”即点题。诗人面对眼前这棵无衣的桑树,不由感叹:“无衣可奈何!”意思是说:面对这无衣可穿的桑树,真是无可奈何了。“奈何”,是没有办法的意思,这里指无法解决眼前无衣可穿的问题,只能无奈地叹息罢了。
次句“桑树百馀窠”,是说这棵桑树已经长成了许多窝巢。“窠”,窝巢。这句诗的意思是:这棵桑树已经长成了许多窝巢,而且已经有一百多个了。
“拙计不及此”,这句诗中的“拙计”,指的是自己的办法或能力不够,比不上这棵桑树长得快。“及此”,赶上这个地步。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计划和办法赶不上这棵树长得快。这里的“及”,同“比得上”的意思。
后两句“瘠田谁种它”和“绿荷供楚制,白苎入吴歌”,是描写这棵桑树的生长状态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瘠田谁种它”这句诗中的“瘠”,指土地贫瘠。“谁种它”,就是问谁能来把它种植。这句诗的意思是:土地贫瘠谁还能把它种植呢?这里的“谁”,代指农民。这句诗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绿荷供楚制”,这句诗中的“绿荷”,是指荷叶。“供楚制”,就是用来制作楚国服饰用的布料。这句诗的意思是:荷叶可以用来做楚国的服饰布料。这里的“楚”,指楚国。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赞美了桑叶的价值。
“白苎入吴歌”,这句诗中的“白苎”,是指白色的苎麻布。“入吴歌”,就是被用于制作吴地的歌谣。这句诗的意思是:白色的苎布可以做成吴歌。这里的“吴”,指吴地。这句诗通过对白苎布的描述,赞美了桑叶在纺织业中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咏叹无衣可穿的桑树、生长迅速的桑树、肥沃的土地和贫困农民等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同时,也赞美了桑叶在纺织业中的重要价值。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