絷空云带,补太虚缝。
秘以自传,公与众共。
卷覆大千舌于洋屿云门,不与摩竭同条。
袖掷大千手于梅州衡阳,不与净名同梦。
至于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洎百家异氏之书,杂然前陈,无断无灭,有元有统。
瞥转一机,五峰敛眉。
伎俩尽也,放下竹篦。
【注释】
絷空云带:系缚天空的云朵。补太虚缝:弥补宇宙的虚空。公:指佛教中的菩萨。与众共:和众生共享。卷:卷起。大千舌于洋屿云门:把大千世界的舌头(比喻佛法)卷起放在洋屿、云门等地。不与摩竭同条:不和摩耶一样。摩竭,梵语“摩竭”的译音,意指摩耶夫人,是印度神话中创造人类的神。摩耶即摩耶夫人。不与摩竭同条,意即不是与摩耶夫人一样的神。袖掷大千手于梅州衡阳:把大千世界的手(比喻佛法)抛到梅州、衡阳等地。梅州、衡阳都是地名,今属中国广东省。净名:梵语“净名”的译音,意指释迦牟尼佛,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净名同梦:不是像净名一样做梦。三藏十二部:佛教的经典有三大宝藏,即《般若经》、《法华经》和《维摩诘经》。十二部是指《般若经》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十二部,而《法华经》分《妙法莲华经》等四部。修多罗:梵语“修多罗”的译音,意为“说”,指佛教经典。百家异氏之书:《百家注疏》。杂然前陈:纷纷呈现在眼前。有断有续有元有统:既有间断也有延续,有开始也有结束。
五峰敛眉:形容非常惊讶的样子。伎俩尽也:意思是所有的技巧都用完完了。放下竹篦:放下手中的扫帚和簸箕(竹篦)。竹篦是扫除的工具。《五灯会元》卷一《黄龙慧南禅师》载:“上堂:‘诸方学人,莫把竹篦,须弥芥子,无碍清净,将此拂尘去!’” 后用“放下竹篦”比喻除去心中的杂念。
【赏析】
本诗赞颂了一位禅宗大师——大慧禅师。全诗语言朴实流畅,意境深远,寓意丰富,富有诗意。
首句“絷空云带,补太虚缝”,赞美了大慧禅师的修行境界,即把虚空当作云带来束缚自己,把虚空当作缝隙来填补,使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这是对大慧禅师禅修境界的形象化描述,也是对其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
第二句“秘以自传,公与众共”,赞美了大慧禅师的智慧和智慧传播给大众的精神。他用自己的智慧来指导众生,让众生在智慧的光芒中找到方向,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他的禅修实践,也是他对众生的责任和担当。
第三句“卷覆大千舌于洋屿云门,不与摩竭同条”,赞美了大慧禅师的智慧超越了世俗的境界。他将大千世界的智慧如云门一般卷起,使之成为众生的精神食粮,而不是用来与摩竭神祇相抗衡。这既是对他智慧境界的描述,也是对他的精神追求的赞美。
第四句“袖掷大千手于梅州衡阳,不与净名同梦”,赞美了他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他把大千世界的智慧如手一般抛向远方,使之成为众生的精神寄托,而不是用来与释迦牟尼佛梦中的幻境相比较。这是对他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精神追求的赞美。
第五句“至于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洎百家异氏之书,杂然前陈,无断无灭,有元有统”,赞美了他广泛的知识面和深厚的学问。他从三藏十二部中汲取营养,从百家异氏之书中获取智慧,使他的思想更加深邃和广阔。这是对他学识水平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学识追求的赞美。
第六句“瞥转一机,五峰敛眉”,赞美了他敏锐的思维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使人们在他面前感到震撼和敬佩。这是对他思维能力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智慧的赞美。
第七句“伎俩尽也,放下竹篦”,赞美了他放下世俗的欲望和执着,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他放下了手中的扫帚和簸箕,不再为世间的琐事所困扰,而是专心修炼自己的内心。这是对他生活态度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精神境界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大慧禅师的赞美,展现了他在修行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诗中的关键词“大慧”、“禅修”、“智慧”、“神通”等都是对大慧禅师形象的重要特征的描述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