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停针

叹半纪,跨万里秦吴,顿觉衰谢。回首鹓行,英俊并游,咫尺玉堂金马。气凌嵩华。负壮略、纵横王霸。梦经洛浦梁园,觉来泪流如泻。
山林定去也。却自恐说着,少年时话。静院焚香,闲倚素屏,今古总成虚假。趁时婚嫁。幸自有、湖边茅舍。燕归应笑,客中又还过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绣停针》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聊斋志异》。这部作品讲述了在清朝时期一个名叫孙大娘的女子,她的丈夫去世后,她便开始绣制一双“百子履”,希望借此来纪念丈夫的离世。

绣停针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通过孙大娘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女性的命运。作品中的孙大娘是一个勤劳、孝顺的女性,她对丈夫的去世深感悲痛,但同时也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她在丈夫去世后,便开始了绣制“百子履”的工作,希望通过这一行为来纪念丈夫的离世。

绣制“百子履”的过程并不容易,孙大娘需要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到最后绣制出一双完美的百子履。在这个过程中,孙大娘不仅要面对身体的疲劳,还要克服内心的痛苦和孤独。她的生活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与外界的交流也极为有限。这种生活方式让她感到压抑和无助。

当孙大娘将绣制的百子履交给了官府时,却遭到了官员的嘲笑和讽刺。官员们认为孙大娘的行为过于迷信,而忽视了实际的需求。这让孙大娘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她决定将自己的遭遇公之于众。

在这个故事中,蒲松龄通过对孙大娘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妇女命运的限制和压迫。同时,他也通过孙大娘的经历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