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 · 闰元宵

向人圆月转分明。箫鼓又逢迎。风吹不老蛾儿闹,绕玉梅、犹恋香心。报道依然放夜,何妨款曲行春。
锦灯重见丽繁星。水影动梨云。今朝准拟花朝醉,奈今宵、别是光阴。帘底听人笑语,莫教迟了□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入松·闰元宵》是宋代诗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诗,该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特定节日夜晚的独特心境与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向人圆月转分明。箫鼓又逢迎。风吹不老蛾儿闹,绕玉梅、犹恋香心。报道依然放夜,何妨款曲行春。锦灯重见丽繁星。水影动梨云。今朝准拟花朝醉,奈今宵、别是光阴。帘底听人笑语,莫教迟了青。

  2. 诗歌赏析

  • 自然意象的刻画:诗人通过对风声、不老蛾、玉梅等自然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这些元素在夜晚的衬托下,更显得生动而富有层次感。
  • 情感的表达:诗中的情感表达细腻而真挚,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深度。
  • 节日氛围的营造:诗歌通过描述元宵节的场景,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节日的氛围。读者可以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热闹,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1. 艺术手法
  • 意象的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风入松”、“不老蛾”等,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词汇,它们不仅美化了诗句,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和内涵。
  • 韵律的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语言的精炼:诗歌的语言虽然简洁,但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历史文化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宋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张炎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诗歌,必然受到了当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活动盛大,人们会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如赏花灯、猜灯谜等。因此,了解元宵节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意义。
  1. 文学价值
  • 审美价值:《风入松·闰元宵》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展示了宋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情感价值:这首诗通过对节日夜晚景象的细致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情感价值。
  • 文化价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1. 启示意义
  • 生活哲理的反映:诗人在描绘元宵节的夜晚时,不仅仅是在写景,更是在表达一种生活哲理。即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也需要停下来欣赏美好的事物,感受生活的真谛。
  • 情感共鸣的启示:这首诗中的情感表达,让人能够产生共鸣,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历史感悟的启发: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诗人可能从中汲取了一些智慧或者教训,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种启示。

张炎的《风入松·闰元宵》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