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 寓

杯行将半,月来犹未,潇洒水亭无暑。清宵数客一阑秋,对冰雪、荷花似语。
雄边台上,文游台上,咫尺红云容与。天风吹送广寒秋,正画舸、湖光佳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桥仙·寓》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一首咏七夕节的词作。这首词不仅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古代神话中的爱情传说,更是通过深情的笔触和婉约的风格,讴歌了真挚而纯洁的情感。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又号淮海居士、邗沟居士等,北宋高邮人,著名文学家、词人。其文学成就在宋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深受苏轼赏识。
  • 作品流传:《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创作年代约为宋神宗元丰八年,此时秦观进士及第,成为朝廷官员。该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1. 艺术特色
  • 抒情手法:《鹊桥仙·纤云弄巧》采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牛郎织女悲欢离合故事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深刻感悟和崇高赞美。
  • 象征意义:该词以牛郎织女的神话为背景,寓意深远,既表现了人间爱情的美好,也体现了超越世俗的真挚情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1. 主题思想
  • 爱情观:秦观通过《鹊桥仙》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爱情理念,认为真挚的爱情可以超越物质条件的限制,达到心灵的契合。
  • 社会影响:《鹊桥仙》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感人的艺术表现力,使其成为后世传颂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无数读者对爱情的认知和追求。

《鹊桥仙·寓》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作品,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爱情、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