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剑追随遍蜀西,归来窗月听朝鸡。
相期岁晚林中约,忍见佳城石上题。
锦里人稀烟冉冉,横川路迥草萋萋。
黔南愧我催瓜戍,泪落巴山望欲迷。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是宋代诗人阳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阳枋(1187年—1267年),字正户,号字溪,四川巴川(今四川翱梁东南)人。他在端平年间获得乡选资格,后赐同进士身,并终为绍庆府学官。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因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的赞誉。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阳枋以“妙岁麟经得兴微”开篇,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经历的艰辛。接着“名成四十壮心违”,反映了他四十岁时的感慨与无奈。“半生于德归门驷,一节夷清在首薇。”则表达了他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清白节操的坚守。整首诗通过对李应之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其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节操。
从艺术手法上看,阳枋运用了对比与象征等手法。例如,“锦里人稀烟冉冉,横川路迥草萋萋”,通过荒凉的自然景象反衬人物内心的孤寂与落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此外,诗中还运用了诸多典故,如“新诗易箦片云飞”,通过引用典故来丰富诗歌的内涵,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挽心友李应之判县》不仅仅是一首诗词,更是阳枋个人情感、理想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文本之一。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