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

平时西北望山峰,我忽西行山忽东。
东望不如西望好,只缘身已出山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万山》并非文学作品,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这首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详细介绍《万山》:

  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文学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万山》的创作时间为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2. 作品原文:西行度连山,北出临汉水。汉水蹙成潭,旋转山之趾。禅房久已坏,古甃含清泚。下有仲宣栏,绠刻深容指。回头望西北,隐隐龟背起。传云古隆中,万树桑柘美。月炯转山曲,山上见洲尾。绿水带平沙,盘盘如抱珥。山川近且秀,不到懒成耻。问之安能详,画地费簪箠。

  3. 作品鉴赏:《万山》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观的感悟。诗中通过对山川、河流、建筑、树木等元素的细腻刻画,构建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自然画卷。诗人通过对山水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了作者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4. 文化影响:《万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此外,《万山》作为苏轼的代表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曾模仿或借鉴其意境与手法。

《万山》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古典诗词,它不仅展示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和文化参照。通过对《万山》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与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