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邹广道

陋学常嗟趣识迷,羡君先得正途归。
直从前哲评高下,羞与时人较是非。
长愤荆蒿埋杞梓,忽惊沙砾得珠玑。
相从未几又相去,东望门阑心欲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邹广道》并非彭汝砺的作品,而是宋代诗人张耒的名作。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祝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张耒,字文潜,号东村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苏轼的学生,与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他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擅长词赋,其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词作婉约细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陋学常嗟趣识迷,羡君先得正途归。
    直从前哲评高下,羞与时人较是非。
    长愤荆蒿埋杞梓,忽惊沙砾得珠玑。

  2. 诗歌赏析

  • 寓意深刻:张耒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邹广道学识深厚、品行端庄的赞美之情。首句“陋学常嗟趣识迷”即表达了作者自谦之意,同时也暗含着对邹广道能够找到正确人生道路的赞赏。
  • 风格独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荆蒿埋杞梓”和“沙砾得珠玑”,这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邹广道虽然出身平凡,但能如同埋藏在荆蒿中的杞梓(一种树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终能显露出其价值;或者像沙砾中发现的珍珠一样,展现出非凡的价值。这种对比突出了邹广道的品质和才华,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 情感真挚: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修辞,但却能直抵人心,展现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其未来的美好祝愿。
  1. 写作背景
  • 张耒在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3)任国子监教授。这一时期的北宋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而张耒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的诗作反映了这一时代的文化风貌和个人情怀。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友人的赞颂,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1. 文化影响
  • 文学史地位:张耒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宋代诗词的艺术表现,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以其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形式,被后人传诵不衰。
  • 后世评价:张耒的诗歌深受读者喜爱,历代文人墨客对其赞誉有加。明代文学家王士祯在《渔洋山人精华录》中提到:“东村居士之词,清丽宛转,有唐五代风味。”清代学者纪晓岚也曾评价张耒的诗作:“其诗清丽宛转,有唐五代之风。”这些都表明了张耒诗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寄邹广道》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诗篇。通过对张耒的生平、诗作风格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深远意义。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示了他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