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雪终宵下,晨登百尺端。
瑞光翻怯日,和气不成寒。
天末无织翳,云头未少乾。
四郊闻击壤,农望已多欢。
台上再成乱道走书呈尧夫
介绍
《台上再成乱道走书呈尧夫》是宋代诗人富弼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在雪中早起登高所见的景色和内心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诗人简介:富弼,字彦国,号履斋,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以直言进谏著称。他的诗词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个人的思考,因此被后世传诵。在文学史上,富弼以其政治立场鲜明、文风刚健著称,其诗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
诗歌原文:
密雪终宵下,晨登百尺端。
瑞光翻怯日,和气不成寒。
天末无织翳,云头未少乾。
四郊闻击壤,农望已多欢。诗歌解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清晨雪景中的一幕。诗中“密雪终宵下”形象地表现了一夜的大雪,而“晨登百尺端”则展示了诗人早晨攀登高处的场景。接着,“瑞光翻怯日”,瑞光(象征吉祥)因寒冷而显得脆弱,体现了诗人在冷冽天气中感受到的一丝凉意和忧虑。“和气不成寒”进一步强调了气候的严寒,而“天末无织翳,云头未少乾”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天空晴朗的景象。最后,“四郊闻击壤”,“击壤”是一种古代的农乐舞,此处借指农夫们在冬日里劳作时欢快的声音,传达出农事活动的繁忙及农民的喜悦心情。
艺术特点:该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表达上。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诗人们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如五言律诗的使用,既保持了诗歌的传统韵味,又增加了节奏和韵律的变化,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
历史影响:作为宋代的代表作之一,《台上再成乱道走书呈尧夫》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的推崇,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学的一个窗口,也是研究那个时代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文献。
《台上再成乱道走书呈尧夫》不仅是宋代诗人富弼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喜爱古代诗词的读者而言,理解这首诗的背景与内涵,不仅能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