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游武夷

翠蕤插云表,初意隔仙凡。临风据案一见,邂逅似开颜。几欲拿舟九曲,便拟扪参绝顶,直下俯尘寰。聊此税吾驾,赢得片时闲。
问仙人,缘底事,去不还。长风浩浩,何许清梦杳难攀。只有苍烟古木,好在清湍白石,依旧画图间。回首武夷路,杳霭没云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游武夷》是宋代诗人覃怀高创作的一首词。该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作品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水调歌头·游武夷》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覃怀高,他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时代背景:该词创作于元代罗庆之后,罗庆的《水调歌头·游武夷》描绘了一幅雨后山色翠绿、溪水清澈如蓝的画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不期而遇,共同探索自然之美的情景。
  1. 诗词原文
  • 翠蕤插云表,初意隔仙凡。临风据案一见,邂逅似开颜。几欲拿舟九曲,便拟扪参绝顶,直下俯尘寰。聊此税吾驾,赢得片时闲。问仙人,
  •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述了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心境。诗中“山泼翠”、“水拖蓝”等描绘,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和谐。通过“齿齿清泉白石”、“步步碧桃翠竹”等意象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与手法
  • 意象生动:诗词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山泼翠”、“水拖蓝”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武夷山的清新与美丽。
  • 对仗工整:诗词中的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体现了宋代词人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
  1. 文化意义
  • 自然美学的体现:通过对武夷山水的描绘,诗词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感悟,展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 文人精神的象征:在元代的社会背景下,覃怀高通过《水调歌头·游武夷》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由、超脱的生活态度。

《水调歌头·游武夷》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自然美景热爱的文学作品,也是宋代文人文化精神和生活方式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以及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