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晴山泼翠,溪净水拖蓝。闲来共陪杖屦,邂逅已成三。齿齿清泉白石,步步碧桃翠竹,是处辄幽探。行到钓台下,怪树荫空潭。
踏芳洲,寻别馆,履巉岩。壶天日月长在,云气满东南。沽得一尊浊酒,唤取山花溪鸟,听我醉中谈。异日再过此,端为解征骖。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

武夷:武夷山,在福建省。

雨晴:天气晴朗。

山泼翠:山峰被青翠的树叶映照得好像绿油油的一样。

溪净水拖蓝:溪水清澈见底,好像蓝色的绸带在水中拖曳。

闲来共陪杖屦:闲暇时一起陪伴着拄着拐杖的人。

邂逅已成三:偶然相遇,已经三次。

齿齿:形容泉水的声音清脆。

清泉白石:泉水清澈、洁白的石头。

步步碧桃翠竹:一步步走到碧绿的桃树旁,看到翠绿色的竹子。

是处辄幽探:到处都去幽静的地方探寻。

钓台下:钓鱼台。

怪树荫空潭:奇怪的树木遮住了水面上的小潭,使得潭水显得更加空旷。

踏芳洲:漫步在芬芳的花洲上。

别馆:别墅。

巉岩(chán yán):高峻不平的山岩。

壶天:指仙境。

日月长在:太阳、月亮永远在那里。

云气满东南:天空中的云气遍布东南方向。

樽(zūn)浊酒(zú):粗酒,泛指酒。樽:古代盛酒或饮酒器。

端为解征骖(cān): 大概会为解除车前的马笼头而高兴。端为:大概会是;为:动词,表推测语气。

【赏析】

《水调歌头·游武夷》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游览福建武夷山后写的一首词。全词以咏武夷山水起兴,描绘了作者游武夷山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和超脱俗世、归隐山林的愿望。

上片写游览武夷山时的所见所感,起笔先写“雨晴”之后的自然景色:“雨晴山泼翠,溪净水拖蓝。”雨水停歇后,山色被雨水洗刷得格外翠绿;溪水也变得清澈见底,如同蓝色的绸带般在水中缓缓流动。接着写“闲来共陪杖屦”,作者与友人一同拄着拐杖,漫步于山间小道,时而停下来观赏美丽的风景:“齿齿清泉白石,步步碧桃翠竹,是处辄幽探。”这里的“齿齿”、“步步”都是形容泉水清脆悦耳的声音和步移景异的美妙意境,而“碧桃翠竹”则进一步展现了武夷山的秀美景色。

换头三句转入游人的心情感受:“行到钓台下,怪树荫空潭。”当来到一个钓鱼台时,突然发现有棵怪异的大树将水面上的小潭遮住了,使得潭水显得更加空旷。这一句既写出了武夷山中独特的自然景观,又体现了作者游兴正浓、心情愉悦的状态。接下来的“踏芳洲,寻别馆,履巉岩”,则是描述了作者在武夷山中游览时的情景:他一边漫步在芳香四溢的花草之间,一边寻找着那片别墅般的别馆;而在攀登险峻的岩石时,更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下片主要描写游人在武夷山中的感受和心境。首三句:“壶天日月长在,云气满东南。”这里用“壶天”比喻武夷山中如仙境一般的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而“云气满东南”则形象地描绘出武夷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美好的感觉。接下来的句子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沽得一尊浊酒,唤取山花溪鸟,听我醉中谈。”这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一句:“异日再过此,端为解征骖。”则是表达了作者希望再次回到武夷山中,与朋友们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愿望。

全词通过对武夷山美景的描绘和对游历过程中所见所闻的记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辛弃疾豪放不羁的个性特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