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向风尘厌薄游,到来象外且淹留。
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
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
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
【注释】
圭峰:山名。在江西上饶市西南。苏长公:苏轼的别号。苏轼曾游此山,作《登圭峰》诗,有“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之句。后人多以指代庐山,因苏轼与李白同乡,故亦称白鹿洞为东坡、白鹿原。
厌薄游:厌弃尘世的浮华生活。
象外:佛家语,指超出形象之外的境界。这里是超然物外的意境。
石枕:即石头枕头,这里借指石床。卧石:躺在石床上。和云:与云相依相随。
岩畔:山崖旁侧。山茶:山茶花,又名曼陀罗,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开白色小花,结红色蒴果。
老僧:年长的僧人。古寺:古老的寺庙。非旧主:不是原来的住持。疏林:稀疏的树木。晴色又新秋:秋天的天空晴朗。
坡仙:指苏轼(1037-1080),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残剥:残缺破损。
未休:没有停止的意思。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至十一月间,游览庐山后所作。
首联“久向风尘厌薄游,到来象外且淹留。”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跃然纸上。他渴望脱离尘世,寻求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颔联“溪边石枕和云卧,岩畔山茶带雨收”写诗人来到庐山后的所见所感。“和云卧”,“带雨收”,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颈联“古寺老僧非旧主,疏林晴色又新秋。”写诗人在庐山的所见所闻。“非旧主”三字,既写出了诗人对庐山的陌生,也表达了他对庐山的热爱。而“疏林晴色”则写出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赞美。
尾联“坡仙题咏今残剥,词客登临诵未休。”写诗人在庐山的生活感悟。“坡仙题咏”指的是苏东坡在庐山留下的诗词作品。“词客登临诵未休”则是说诗人自己在登高望远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东坡的诗词。
全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