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头铁骑气如云,妖祲西来白昼昏。
千里西风吹战血,半营残月照城军。
灶寒尚认飞仙迹,骨冷难招猛士魂。
盛代怀柔资辅治,两阶干羽已敷文。

【注释】

甲子年:天干地支纪年,“甲子”是1944年。

九日:指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月九日为重阳佳节,有登高远眺、宴饮赏菊、佩茱萸的习俗。

寇:敌人。

坡山:《太平御览》卷七六引《广州记》:“番禺县西一里,有坡山,上有平石如床。晋咸和二年,王羲之与谢安等游此山,观其上平石,曰:‘若乘兴而游者,或可至也。’”

原头:即今广东新兴县。

铁骑:指骑兵。

妖祲:指妖气和瘴气。祲,古代迷信说的一种不祥之气。

白昼昏:形容阴云密布,白天也看不清路。

千里:万里,形容战地辽阔。

风:指秋风。

飞仙迹:传说中仙人飞行留下的踪迹。

灶寒尚认:灶火已灭,但还能隐约看出曾经有人来过的痕迹。

骨冷难招:骨头已经冷了,再召唤也不起作用了。

怀柔:指安抚、抚慰。

资辅治:资助治理。

两阶:指天子的台阶。乾元殿东西各有两阶,故称为两阶。

干羽:干戚,指古代帝王用的武器;羽,指旌旗。古代称帝王用兵为“干”,用文治教化为“德”。

敷文:敷布文教。

【赏析】

本诗作于抗日战争期间,是作者在广东任省主席时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写抗战时期的一次遭遇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怀,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厚意,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首句“原头铁骑气如云”写敌人大举进犯的情景。诗人把敌人的气势比作云彩,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蔑视和对胜利的信心。次句“妖氛西来白昼昏”进一步渲染了战争气氛。诗人用浓重的笔墨描绘出敌人入侵时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白昼变黑,大地昏暗,使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三句“千里西风吹战血”则具体写战场上的情景。千里之外传来的战鼓声,伴随着阵阵西风,吹动着战士们的血痕斑斑的长矛和盾牌。四句“半营残月照城军”则从侧面烘托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月亮升起一半时,照亮了半个军营,而另一半则被炮火映红,呈现出一派血红的景象。五、六两句“灶寒尚认飞仙迹,骨冷难招猛士魂”则是对战场的更具体描述。当人们围坐在炊烟缭绕的灶火旁时,还能依稀辨认出战场上留下的痕迹。然而,当战骨冷却后,再想唤醒那些英勇善战的战士时,却发现他们已化为尘土。这里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控诉,又蕴含着对阵亡将士无尽的哀悼之情。最后两句“盛代怀柔资辅治,两阶干羽已敷文”则是诗人的议论和感慨。他认为国家正处于盛世时期,应该怀柔安抚百姓,以辅佐治理国家,而不是用武力解决争端。然而,如今战争不断爆发,人民深受其害,这不禁让诗人深感痛心。因此,他呼吁大家要珍惜和平时光,共同努力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