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故基

蟠螭宛转谩承楣,东序西厢只废基。
终与建章同圯坏,浪言神力有支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灵光故基》是宋代诗人葛胜仲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与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葛胜仲,字鲁卿,宋常州江阴人,后徙居丹阳。他以进士身份进入仕途,历任太常卿、国子祭酒等职,并在绍兴中因赈济饥荒而获请祠归。其诗作《丹阳集》记录了他的生平和创作。《灵光故基》可能是在其任国子祭酒时所作。

  2. 诗句原文:蟠螭宛转谩承楣,东序西厢只废基。终与建章同圯坏,浪言神力有支持。

  • 蟠螭宛转谩承楣:描述了古代建筑的雄伟与宏伟,通过“蟠螭”这一形象,描绘了建筑的精美与神秘;“谩承楣”则表达了对建筑历史的无奈,可能隐含着对过去辉煌的追忆或对现实的感慨。
  • 东序西厢只废基:表达了对古建筑现状的忧虑和惋惜,暗示这些建筑虽存在但已不再使用或维护,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意义。
  • 终与建章同圯坏:意指这些建筑最终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败,无法抵挡风雨的侵蚀。
  • 浪言神力有支持:虽然建筑本身已经破败不堪,但仍有人相信神力会给予它们支持,这反映了人们对古代文化遗迹的某种敬畏之情。
  1. 诗歌背景:《灵光故基》的创作背景可能包含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观察和思考。作为一个经历过政坛起伏的文人,葛胜仲在官场的经历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权力的变化和历史的无常。同时,他也见证了一些历史遗迹的兴衰变迁,这些都可能成为他诗作中的灵感来源。

《灵光故基》不仅展示了葛胜仲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