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子当年妙五音,曾令按剑革初心。
昭文重愧难成曲,潘岳胡为缪见寻。
在昔丝桐尝弃置,到今山水自高深。
何当共造无弦处,莫使渊明擅此琴。
和晦之见赠听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晦之见赠听琴》是宋代诗人邹浩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由琴声引发的深沉情感世界。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作品:
作者简介:邹浩,字志完,号道乡居士,生于宋常州晋陵,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文人。邹浩曾因直谏而被贬,晚年归隐后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论语解义》、《孟子解义》,以及此首著名的《和晦之见赠听琴》。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状况和个人的感慨,其中以抒发政治理想和表达对自然美景的喜爱最为人称道。
诗歌原文:“忌子当年妙五音,曾令按剑革初心。昭文重愧难成曲,潘岳胡为缪见寻。在昔丝桐尝弃置,到今山水自高深。何当共造无弦处,莫使渊明擅此琴。”
这句诗描绘了邹浩与友人相遇的情景和内心的感慨。“忌子当年妙五音”,意指朋友曾经有非凡的才华和艺术修养,能够演奏出精妙绝伦的音乐。“曾令按剑革初心”,则可能指的是朋友曾经有着改变初心的勇气和决心,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奈和挫败。这两句通过对比昔日和朋友的辉煌及今日的落寞,反映出诗人对过去友情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诗歌鉴赏:这首诗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赠答,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和碰撞。邹浩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同时也展示了他对音乐的深厚感情。他提到“丝桐尝弃置”,可能意味着他过去也曾放弃过音乐的追求,但现在又重新拾起,希望能够与知己共享音乐之美。整首诗流露出一种对真挚友谊的珍视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邹浩的《和晦之见赠听琴》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蕴含了深厚的情感和丰富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状态,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友情和艺术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