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谕赈济诗

我朝未第日,乡间逢岁饥。
两率闾里人,相共行赈济。
饥民仅得食,免困饿而毙。
及我登第后,被罪归田里。
寻复拜召命,迤逦治行计。
忽见道途间,小儿有遗弃。
复自劝乡邦,割己用施惠。
日饭八千人,八旬乃休止。
于时已麦熟,粮食相接济。
我始趋行朝,蒙恩长宗寺。
初本不望报,人以为能事。
利司具切奏,还官不容避。
今年又少歉,我适帅泸水。
无户备饭食,所济俱用米。
聊舍三百斛,十中活一二。
又以一千石,减价平行市。
每石减十钱,庶几无涌贵。
更有不熟处,资简潼川类。
计用减价粜,所祈均获济。
我非财有馀,但悯民不易。
一时所施行,乐为之识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劝谕赈济诗》是宋朝诗人冯楫的作品之一。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展现了他在家乡遇到大饥荒时的救灾行动以及个人的情感变化。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背景:《劝谕赈济诗》的作者是宋朝的诗人冯楫。冯楫在登第前曾经历饥荒,亲眼目睹了民众因饥饿而生活艰难的情景,这激发了他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后来,他在官场中有所作为,但始终不忘回馈社会,特别是在灾荒时期,他积极组织救援,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 诗中内容:《劝谕赈济诗》中描述了作者在乡间遇到饥荒时的经历。当时,作者和他的乡里人一起进行赈济工作,虽然只是提供了一点食物,却成功地避免了无数人的死亡。这种经历使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也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地位和成就,并决心用这些成就回报社会,尤其是关心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3. 作品影响:《劝谕赈济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贡献,还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诗中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了救灾工作的艰辛与重要性,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此外,冯楫的事迹也成为了后世评价其人品和才能的重要依据。

《劝谕赈济诗》不仅是一首记录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的诗歌,更是一篇展现古代文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的佳作。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关爱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