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雨初晴浣溽埃,报凉梧叶堕阶苔。
一声新雁南楼外,早送西风信息来。
秋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信》是唐代诗人王翰的作品,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反映了当时秋天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体验。以下是对《秋信》的详细介绍:
-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天宝年间,大约在公元742年至756年之间。
- 作者介绍: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王昌龄并称为“王王”,是盛唐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诗歌原文
寒来消息是谁传,金井梧桐一叶先。
残暑已消团扇底,新凉才到短檠前。
问愁多在蛩声里,寄远常从雁影边。
流浪浮生浑不觉,知机林外有鸣蝉。诗歌赏析
- 细腻描绘:王翰在《秋信》中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如“寒来消息是谁传”一句,通过询问寒意的来源,引出了秋天的来临。
- 季节感:诗中的“残暑已消团扇底,新凉才到短檠前”两句,不仅写出了秋天的温度变化,还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体会。
- 情感表达:“问愁多在蛩声里,寄远常从雁影边”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和离别的感慨。
- 文学价值
- 季节感的表现:《秋信》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生动描绘,展示了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
- 情感表达:王翰在作品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有了人文色彩,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
- 艺术手法:王翰善于运用对比、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秋信》创作于唐朝盛世时期,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面貌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 文化传承:作为唐诗的一部分,《秋信》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审美价值: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精湛的语言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秋信》不仅是王翰个人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研究唐代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秋信》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