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玉箫

玉箫早入凉王墓,弓剑衣冠只同处。
千年邂逅出人间,颜色声音幸如故。
云门曲谱不分明,赵瑟齐竽各自名。
传看乐府无人识,此箫收声甘弃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赤玉箫》是南宋诗人杨冠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内容:

  1. 作者简介
  • 杨冠卿,字梦锡,江陵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以七言律诗著称。他的诗歌作品多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念之情,风格典雅,语言优美。
  • 他曾经担任九江戎司掾、广州知事等职,后因故罢官,晚年隐居于临安。杨冠卿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如姜夔等人有着密切的交往,并相互唱和交流思想。
  1. 创作背景
  • 《赤玉箫》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是杨冠卿在宋宁宗时期所作。这一时期的南宋朝廷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势动荡不安,杨冠卿作为一位文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 诗歌内容与解析
  • 诗歌开篇“玉箫早入凉王墓,弓剑衣冠只同处”,通过描绘玉箫和古代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英雄的寂寞。诗句中的“凉王墓”暗示了历史的沉沦,而“弓剑衣冠只同处”则反映了英雄们的遗物仍在世间,只是无人问津。
  • 接下来的句子“千年邂逅出人间,颜色声音幸如故”则表现了时间的流转和文化的传承。诗人通过“千年邂逅”和“颜色声音幸如故”这样的词汇,传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望。
  • “云门曲谱不分明,赵瑟齐竽各自名。”这句诗反映了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中提到的“云门曲谱”和“赵瑟齐竽”都是中国古代的音乐元素,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乐器和音乐形式,而它们各自的名字也说明了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 最后两句“传看乐府无人识,此箫收声甘弃掷”则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批判。诗中的“传看乐府”指的是传看乐府的各种文献和资料,而“无人识”则反映了这些知识和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最后一句“此箫收声甘弃掷”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文化失落的无奈和哀伤。
  1. 文学价值
  • 《赤玉箫》不仅是一首怀古之作,它还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诗歌。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器物的想象与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对于过去文化的深切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宋时期文人的思想状态和政治立场。
  • 在艺术风格上,《赤玉箫》采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语言优美,结构严谨,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审美特征。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象征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深度。

《赤玉箫》不仅是一首反映南宋文人生活和思想状态的诗歌,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