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陀岩颂

修罗身量等须弥,入藕丝孔逃追北。
补陀岩下不战人,八万魔军皆解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补陀岩颂》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景观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赞美之情。下面,将围绕《补陀岩颂》展开更深入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茶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哲学家,与苏轼合称“苏黄”。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而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修罗身量等须弥,入藕丝孔逃追北。
    译文:修罗的身体如同须弥山一样巨大,却能轻易通过藕丝般的孔洞,从容不迫地逃脱追捕的北方军队。
  1. 诗歌赏析
  • 黄庭坚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修罗”这一概念,将其形象化为一个强大的对手,但同时又展现出其超凡脱俗的能力。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 “修罗身量等须弥”一句不仅描述了敌人的庞大身躯,同时也隐喻了诗中的主角具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力量。
  • “入藕丝孔逃追北”则是对策略和技巧的巧妙利用,通过自然界的元素——藕丝孔——来象征敌人的弱点。
  • “八万魔军皆解甲”进一步描绘了主角的胜利,象征着敌人在面对强大对手时不得不投降,体现了一种胜利者的从容与优雅。

《补陀岩颂》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庭坚的艺术成就及其在当时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