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进士作观成都石经

成都九经石,岁久麝煤寒。
字画参工拙,文章可鉴观。
危邦犹劝讲,相国校雕刊。
群盗烟尘后,诸生竹帛残。
王春尊孔氏,乙夜诏甘盘。
愿比求诸野,成书上学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效进士作观成都石经》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内容:

  1. 作品原文
  • 字画参工拙:描述了九经石上字迹参差错落,有的工整细致,有的却显得粗糙。
  • 文章可鉴观:表达了对于文章之美能够被后人鉴赏和学习的高度赞扬。
  • 危邦犹劝讲:即便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下,仍然有人致力于学术和文化的传播。
  • 相国校雕刊:反映了古代学者对文献进行校刻、整理的努力。
  • 群盗烟尘后:暗喻战乱之后,学者们往往面临困境,但他们仍旧坚持学问的追求。
  • 王春尊孔氏:王春可能是指一位尊崇孔子之学的学者或官员。
  • 乙夜诏甘盘:乙夜可能是指夜晚或某个特定的时间,诏甘盘则可能是指皇帝下达了关于文化教育的诏书。
  • 愿比求诸野: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即希望能够在民间寻求到学问的真谛。
  • 成书上学官:强调了书籍对于学者的重要性,以及将其贡献给官方学府的意愿。
  1. 作者介绍
  • 黄庭坚: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1. 创作背景
  • 黄庭坚生活在北宋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黄庭坚依然坚持文学创作,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对文化的坚守和传承。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期待。
  1. 作品鉴赏
  • 文学价值:该作品作为宋诗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黄庭坚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 艺术特色:黄庭坚擅长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这首诗在形式上既有严谨的结构,又有丰富的内涵。通过对成都九经石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关心。
  1. 思想内涵
  • 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这首诗中,黄庭坚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尊重。他通过对成都九经石的描述,传递了一种对历史遗迹的敬意。
  • 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诗中的“愿比求诸野”表明了黄庭坚对教育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官方学府,而应该向民间广泛传播。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的普及性和开放性。
  • 对文人精神的追求:黄庭坚作为文人,其作品中常体现出对个人品格和精神追求的重视。他通过对九经石的描述,表达了对自己文人身份的认同和自豪,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后世学者的期望和鼓励。

除了上述内容外,在研究黄庭坚及其作品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文化背景: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对于理解黄庭坚的创作意图至关重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代,各种文化活动十分活跃,这对于黄庭坚等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研究黄庭坚的作品时,不能脱离其时代的背景。
  • 文学流派: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这一流派注重诗歌的声律、格律和辞藻等方面的规范,与唐诗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黄庭坚的作品时,需要关注其在江西诗派中的地位和特点。
  • 艺术手法: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借景抒情等,这些手法使得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在学习黄庭坚的诗词时,不仅要学习其技巧,还要理解其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效进士作观成都石经》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黄庭坚对于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和传承。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宋代诗人对于文化、教育和自我修养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