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王郎

河外吹沙尘,江南水无津。
骨肉常万里,寄声何由频。
我随简书来,顾影将一身。
留我左右手,奉承白头亲。
小邦王事略,虫鸟声无人。
王甥解鞍马,夜语鸡唤晨。
母慈家人肥,女惠男垂绅。
有田为酒事,豚韭及秋春。
生涯得如此,旧学更光新。
索去何草草,小留慰艰勤。
百年才一炊,六籍经几秦。
要知胸中有,不与迹同陈。
郢人怀妙质,聊欲运吾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王郎》是宋代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江南与河外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王郎的亲情牵挂和对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艺术见解。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县(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他是宋朝著名词人和书法家,以其雄奇豪放的文风和精湛的书法艺术而闻名于世。
  1. 创作背景
  • 《留王郎》的创作背景不详,但根据诗中“我随简书来”等句子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黄庭坚被贬谪或流徙时所作。这种背景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感受。
  1. 诗歌内容
  • 首句“河外吹沙尘,江南水无津”,通过对比河外和江南的环境差异,展现了诗人对家乡自然风貌的深刻印象。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地域间的自然差异,也隐含了王郎因远离家乡而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助。
  • 接下来的诗句“骨肉常万里,寄声何由频”表达了王郎对家人的深深思念。骨肉之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视的家庭关系之一,黄庭坚在这里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远影响,以及对联系家人的渴望。
  • “我随简书来,顾影将一身”则反映了诗人身处异地,但仍保持着对家国和个人责任的忠诚。这一句体现了诗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对家庭责任的承担。
  • “留我左右手,奉承白头亲”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在艰难时期对家人的关怀和照顾。这不仅是对家庭成员的一种精神支持,也是诗人在逆境中寻找力量的方式。
  • “小邦王事略,虫鸟声无人”描绘了一个偏远地区的宁静景象,但同时也暗示了这里的孤独和荒凉。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王郎所处的环境。
  • “王甥解鞍马,夜语鸡唤晨”则通过王甥的生动描写,展现了王郎在异乡的生活状态。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王郎与家乡的差异,也反映了诗人对王郎处境的同情和理解。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留王郎》中的对比手法十分明显,通过对江南与河外环境的描绘,突出了两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差异,使得诗歌的主旨更加突出。
  • 象征手法:诗中“郢人怀妙质”可能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未能得到施展。这种象征手法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 用典手法:“六籍经几秦”可能引用了古代经典或历史典故,用以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 寓情于景:这首诗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使读者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1. 文化意义
  • 思乡情感:《留王郎》通过对家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人们对于归属和家园的普遍追求。
  • 家国情怀:黄庭坚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其诗歌往往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通过《留王郎》,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 人生哲理:诗中的“百年才一炊,六籍经几秦”可能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历史的沧桑,反映了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

《留王郎》是宋代黄庭坚的一首五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家国的忧虑。这首诗不仅是黄庭坚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诗词艺术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