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舍弟中秋月

高秋摇落四十五,清都早霜凋桂丛。
纤尘不隔四维净,寒光独照万象中。
少年气与节物竞,诗豪酒圣难争锋。
桓伊老骥思千里,尚能三弄当清风。
广文陋儒懒于事,浩歌不眠倚梧桐。
百忧生火作内热,何时心与此月同。
后生晚出不勉学,从汉至今无扬雄。
天马权奇大宛种,吾家阿熊风骨耸。
言诗已出灵运前,行身未闻孟轲勇。
明窗文字不取读,蜘蛛结网尘堆壅。
少壮几时夏已秋,待而成人吾木拱。
怜汝起予秋月篇,我衰安得笔如椽。
但使樽中常有酒,不辞坐上更无毡。
把诗问字为汝说,便当侯家歌舞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舍弟中秋月》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诗。该诗通过描绘中秋佳节的景色以及与弟弟相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兄弟情谊的珍视。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文章太守”,在诗词、书法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多表达个人情感,语言简练,富有力度,尤其擅长运用典故和比喻,使作品意蕴深远。
  1. 诗歌原文
  • 高秋摇落四十五,清都早霜凋桂丛。纤尘不隔四维净,寒光独照万象中。少年气与节物竞,诗豪酒圣难争锋。桓伊老骥思千里,尚能三弄当清风。广文陋儒嬾於事,浩歌不眠倚梧桐。百忧生火作内热,何时心与此月同。
  1. 内容解析
  • 描写自然:诗篇开篇即描绘了一幅高秋时节的景色画卷,用“高秋摇落四十五”来表达秋天的收获与成熟,而“清都早霜凋桂丛”则传达了深秋时节桂花盛开的景象。
  • 表现情感:“纤尘不隔四维净,寒光独照万象中”两句,黄庭坚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中秋夜晚天空的宁静与明亮,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清明与超然。
  • 反映兄弟情:“少年气与节物竞,诗豪酒圣难争锋”等句,透露出诗人与弟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他们共同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兄弟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支持。
  • 寓情于景:“百忧生火作内热,何时心与此月同”则展现了诗人在中秋佳节之际的内心世界,既有对兄弟团聚的喜悦,也有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黄庭坚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摇落”、“霜降”、“桂丛”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中秋的自然景象,也隐喻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 修辞丰富: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诗豪酒圣”暗喻文人墨客的高才,“桓伊老骥思千里”则是借古人之志来表达自己的抱负。
  • 结构严谨: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从自然景观到人物情感,再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层层递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那时的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集之风盛行,中秋赏月成为文人墨客的重要活动之一。
  • 个人经历:黄庭坚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这首《和舍弟中秋月》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受到兄弟情深的触动所创作的。

《和舍弟中秋月》不仅是一首表达兄弟情谊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哲理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感悟的抒发,诗人展现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读与领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