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南孙漕四首

湘郡湘城四十馀,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湖南孙漕四首》是宋代诗人廖行之的作品之一

《上湖南孙漕四首》通过描绘湘郡湘城的景色和社会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古人勤勉治理与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诗词原文如下:

湘雨湘田处处同,谁知公意与天通。  
爱民天亦忧民事,望岁公应喜岁丰。  
自古强兵非易事,于今得帅更何忧?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  

诗的前两句“湘雨湘田处处同,谁知公意与天通”描绘了湘郡湘城的景色和社会状况,展现了一种繁荣的景象。这两句诗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揭示了作者对于国家治理的思考。

后两句“爱民天亦忧民事,望岁公应喜岁丰”表达了作者对民众深深的关怀。这里,作者将民众的安危与国家的繁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两句“自古强兵非易事,于今得帅更何忧?”则是对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这句诗表明,自古以来,强大的军队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而如今得到贤能的领导者,则更加不必担心国家的命运。

最后两句“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则进一步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这里的“南阳”可能指的是南阳地区或者历史上的南阳郡,而“蒲”和“宰”可能是对当地官员的描述。这句话传达了作者对人才的重视,认为有了贤能的人才,国家才能治理得好。

《上湖南孙漕四首》不仅是一首描写湘城风光的诗作,更是一篇深刻的政治抒情诗。通过对国家治理的深入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民生的关注和对于国家兴衰的忧虑。同时,这首诗也是对古代士大夫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次生动体现,是宋代诗歌艺术的瑰宝之一。

相关推荐